认真学习胡锦涛7.23讲话精神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
——在全院党员大会上的讲话
党委书记 赵 颖
(2012年8月25日)
今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班上发表重要讲话,这个讲话全党期待,全国关注,世界瞩目。是直接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作的一次重要思想理论准备。这个讲话的主题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
一、学习7.23讲话是当前头等政治任务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一共召开6次党的代表大会,总书记共有5次在党的代表大会前发表重要讲话。1992年十四大前,江泽民发表“6.9”讲话;1997年十五大前,江泽民发情“5.29”讲话;2002年十六大前,江泽民发表“5.31”讲话;2007年十七大前,胡锦涛发表“6.25”讲话,十八大前胡锦涛发表“7.23”讲话。这些讲话时间比较集中在5-7月份,地点多数在中央党校,参加人都是省部级以上,主要是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以上的各个领域的主要一把手。讲话内容除了不涉及人事安排和组织机构调整外,主要讲代表大会最核心的思想理论问题,诸如大会的主题、重大的思想理论、重大决策部署等,内容较广泛,大致可分为三类。
其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继续坚持什么,干好什么,这是讲话首先明确和表态的内容。从江泽民到胡锦涛五次重要讲话,始终强调,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
其二,重大创新内容。十四大“6.9”重要讲话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五大“5.29”重要讲话的邓小平理论;十六大“5.31”重要讲话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6.25”重要讲话的科学发展观。这次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这些都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理论创新,每次重大理论创新都是一次理论的革命,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向前发展,特别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一轮发展。
其三,工作部署。总书记五次重要讲话,都对实际工作提出战略部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建以及国际外交等,都有具体的要求,这些部署和要求,有的是创新性决策,有的是必须长期坚持和遵守的方针政策,有的是体制和机制问题,有的是工作作风和方法问题。阐述这些实际工作方面的决策有利于振奋人心,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继续推进各项实际工作的开展。
胡总书记“7.23”讲话的重大意义,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是统一思想的宣言书,是科学发展的动员令,是治国理政的路线图。
由此可见,学习“7.23”讲话,是当前头等的政治任务。
二、“7.23”讲话的主要内容
这次胡锦涛同志讲话的内容相当丰富,相当全面,相当系统,择其大意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一面旗帜三大成果
重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三大成果,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旗帜是方向和目标。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正如胡锦涛同志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道路是通往目标的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要求秉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追求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和人的解放,也要求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只有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才能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近期发展目标,才能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伟大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理论是举好旗走好路的指引。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和重要发展阶段。如果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则系统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这种发展等关乎当下及今后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制度是举好旗走好路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制度,体现国家的性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规定着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采取西文的多党轮流执政,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作为具体层面的制度,则由根本、基本层面的制度派生出来,是它们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
2、四大特色,四个必须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提出,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什么叫实践特色。首先表现为实践形态,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条现代化的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实现了连续30年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稳步攀升,从而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普遍关注和讨论。这一事实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避免了资本主义的痛苦经历,又克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符合中国国情。同时,也说明现代化道路不只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也不只苏联模式一种,还有更宽广的大道等待我们党领导人民去探索和实践,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不断开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突出表现为它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飞跃。大家知道,中国共产党人国情出发,以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创立了对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又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又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奠定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探索和回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提供了新的实践基础,以此为依据,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标志着看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现了从“革命理论”到“速度理论”的全面转换与创新发展。这个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关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和谐相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
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要求我们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突出表现为它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同时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关注民生,实现民主,公平主义,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振兴中华,国家统一,以人为本等闪耀着民族文化光芒的奋斗目标和思想,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特色,要求我们始终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的有益万分,实现二者有机统一,使科学社会主义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凝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突出表现为它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在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总体上处于低潮,面临资本主义在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在这种复杂艰巨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既取决于自身的成功,也取决于能否保持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游离于世界历史进程之外,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更是如此。
今天,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论在经济发展和人民发展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还处于并长期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世界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发展也离不开世界,需要通过深化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世界历史进程。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推进,不仅要保持民族特色,而且要体现时代特色,不仅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要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特色,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洞察世界大势,把握时代脉搏,从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有益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围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前进这个主题,胡锦涛同志强调了“四个必须”。第一,我们必须毫不动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二,我们必须抓紧工作,抓紧落实,在未来5年为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第三,我们必须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第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信心百倍地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改革是什么?用邓小平的话讲,叫对社会制度的完善,不是推倒重来,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就是改掉过去不好的做法,不好的行为和不好的模式,又要把我们一些好东西、好原则、好目标保持住,这就是改革的辩证法。
3、一项任务,“三个更加”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特别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为了贯彻和落实这一任务,又提三个更加,即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和更加完善的制度来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首先,为什么需要更加坚定的决心呢?就是现在有相当的一部分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候,还是有点三心二意,不是那么坚决。因为一些不科学的发展模式、发展行为还能给局部区域的个别群体带来利益。虽然从更长远的历史视野来看,从更宏大的全局意识来看,不科学发展迟早要吃苦头的,但是短期内还有收益。因此,我们有一些地方和一些党员干部群众只顾眼前的收益,不愿意落实科学发展观,表现出来就是决心那么不坚定。
其次,由于我们还没有把科学发展观的地位提到应有的层面,所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间存在着就算我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你也把我无可奈何的状况。因此,讲话中提出要有更加有力的举措,什么举措呢?就是在党的十八大上,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变成我们中国社会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当它成为指导思想的时候,在中国社会贯彻落实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效果也就完全不一样。
第三点,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需要一系列的体制机制的配套。比如我们可以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领导干部的政绩考评体制机制。我们现在党说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不对,使得一些领导干部不坚持科学发展,其实是政绩考评体制机制不配套。我们现在这种政绩考评体系也好、政绩考评机制也好,你只要给我赚来钱,只要把经济总量做上去,只要把高楼大厦盖起来,我就让你到更重要的岗位去工作。这样一种政绩导向,就让很多干部认为我不坚持科学发展,也能不断进步。这就表明我们政绩考核评价体制机制要改革。
还比如,为什么我们老说要扩大、启动内需和消费,却老启动不了呢?因为老百姓消费不增加地方政府的财税收入,地方政府当然就没有积极性了。如果我们能进行一系列制度体系的安排,通过改变财税体制,让地方政府在坚持科学发展、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方面也能有财政收入,自然就会把发展轨道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了。
4、一以贯之,六大建设
一以贯之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贯穿了总书记这次讲话的始终,也贯穿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始终。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国社会过去三十年取得的成就是靠改革开放,未来的发展也离不开改革开放,所以称之为“一以贯之”。六大建设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加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而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是服务于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种重大保障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基于当今世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要求而作出的重要论述。人类社会发展不能以过分地消耗资源,破坏环境,掠夺自然来获得自身发展,这样的发展迟早要自食其果,而是这样的发展也是不能持续的。何况生态文明建设跟当今世界发展的三大要求,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从深层意义上来讲,生态文明建设反映了一种文明新形态,应当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建设的始终。
总书记这次讲话是特别强调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执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执政目标和